“东方经验”展现智慧 涉外调解提供“中国方案”
—宁波中院成功调处涉全球知名造船软件著作权纠纷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约记者余云全 通讯员钟法
9月29日,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成功调解一起涉全球知名造船软件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跨越亚欧大陆,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在法院主持下,原、被告双方不仅就侵权赔偿达成一致,更当场签署了同类正版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实现争议实质性、一揽子化解。这一成功实践,彰显了中国法院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专业能力与国际视野,更为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解决贡献了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宁波中院开庭审判现场、代院长杜前亲任审判长
这起案件的背后,是浙江海洋经济强劲跳动的脉搏。原告瑞典某公司是曾经在全球造船业广泛使用设计平台——Tribon软件的著作权人。被告舟山某造船厂是年造船能力超百万载重吨的产业龙头。二者的碰撞,折射出浙江乃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如何在融入全球产业链时,守住法治底线,实现共赢发展?
“办案不是简单判输赢,而是要解死结、促发展。”担任此案审判长的宁波中院代院长、一级高级法官杜前道出了浙江司法的理念。面对外方企业的高额索赔主张和本土企业的实际困难,合议庭没有就案办案,而是精准把脉双方需求,开出了“正版化采购+一次性付款”的“浙江药方”。
本案的成功调解,既依法平等保护了外方著作权人的利益,也为本土造船企业留出了持续发展空间,实现了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调解这一“东方经验”,为类似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实践,展现了中国司法的智慧与担当。
这一剂“药方”恰到好处:外方著作权得到尊重,市场得以拓展;船厂以合理成本实现正版化,扫除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法律障碍。更重要的是,这场调解向世界展示了浙江法院化解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高超技艺——既要保护创新“不缺位”,也要服务发展“不越位”。
案件庭审吸引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版权协会、软件协会等负责人及企业家代表等40余人旁听,全程见证了中外当事人当庭“握手言和”的场景。
“院长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此案并主持调解,体现了宁波法院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高度重视。”旁听庭审的国内某软件公司浙江地区负责人表示,“本案展现的专业水准与国际视野增强了我们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信心。”
随着“中国智造”深入推进,工业软件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其价值日益凸显。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技术应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本案给出了富有启示的答案:唯有在法治框架下实现创新保护与使用需求的平衡,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才能筑牢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
这一案件的妥善处理,是中国法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司法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智慧的真实缩影。通过提供更多这样的“中国方案”,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的“优选地”,为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国际知识产权治理格局注入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