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
2024-05-19 13:20发布于湖南《新闻晨报》官方账号
早上海志愿者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际为唤醒当时民众的精神,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创立的秦腔科班。1924年,鲁迅受邀赴西安讲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并赠匾题字“古调独弹”。百年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易俗社是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也是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名片。2022年8月31日上午,我和夫人从咸阳乘53路公交到亿龙金河湾地铁站,乘西安地铁1号线到北大街换2号线坐一站,到钟楼站下车D东北口出来,就是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钟楼东北,东起案板街、南至东大街、西至北大街、北至西一路, 整个街区以西安古秦腔剧社-易俗社剧场为核心,由最外围的钟楼书店、钟楼邮局、中间的开放式美食街区、开放式方言广场、包括剧场在内的秦腔文化展示区组成。街区开辟有南侧、东侧等多个入口。其他商业配套设施包含老字号商业街、开放式美食街区等,涵盖文化、餐饮、网红潮牌等多种业态。易俗社文化街区,以百年易俗社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区,包含有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室外戏台等建筑,将融合秦腔艺术展演、秦腔博物馆群落、戏曲文化创意为一体,通过“馆、展、演、商”四位一体的展现方式,更好地展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可以在易俗社博物馆里游览,看珍藏的原创剧本手稿如何讲述文化剧社的厚重历史;步入易俗社剧场内,观看经典剧目,感受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2年8月,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我知道,西安东大街是我们这一代的回忆,易俗社文化街区包含了复古街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陕西秦腔博物馆三个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老剧场,晚上的时候会有戏曲爱好者的表演,具体是哪里的,没有太关注,人比较多,拍几张照片就够了。最吸引我们还是负一层的复古街区,这里的游玩别有一番趣味。负一层的复古街区,承载了我们童年回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缩小版的社区,而是我们的童年生活缩影。在学校教室里和闺蜜或者伙计就坐,再回头看看背后的黑板报,一秒回到了小学时代,两边的名言警句也历历在目,来句:老师好,昨日重现。漫步于这里游客络绎不绝,你会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老物件整齐划一的排列着,有过去的老式凤凰牌、永久牌二八式自行车、还有专门锁水龙头用的铁盒锁、老式的碾子、簸箕……不由得想起了父亲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我如获至宝,把自行车的梁用红色的平绒布全部都包起来了,舍不得用新车子驮东西,天天用抹布把车子擦锃亮,放到屋里,有时还用旧床单把车子全盖上,生怕有人来借我自行车,把车子放在屋外怕太阳晒,怕雨淋,所以,搬到屋里放心!老式缝纫机有、蝴蝶牌、飞人牌、蜜蜂牌……还有录音机、磁带、织布机上用的梭子、架子车、爆玉米花机子、老式洗衣机、录音机、等等,各种各样的老牌子香烟、小人书、那个年代床上用的暖壶、喝水用的暖水瓶、芭蕉叶扇子、手电筒、厨房里用的木制漏鱼瓢、还有插菜板、老式泡菜坛子……全都浓缩了80年代的西安记忆,还有一路电车、被还原的教室、坐在教室里,忽然想起来了我的学生时代,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情景,儿时那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仿佛给回忆插上了翅膀,尽情的飞翔!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我们那会上学条件差,桌子和凳子都是用水泥板做的,上面刷的是红油漆,一到冬天感觉就像是坐在冰块上,(因为那个时候教室里没有任何取暖的工具)到冬天干冻,把屁股都冻木了,手、脚、脸、耳朵都冻烂了,手冻的最严重,一个连一个的冻疮,手背和十个手指头都冻烂了,脚后跟的冻疮,到晚上睡在热炕上,特别痒,有时钻心的痒,这里还有还原后的电影院、音像店、照相馆、理发店、小卖部、供销社都被原景重现。供销社里面卖的有各种各样糖果,都是八十年代我们曾经吃过的、见过的,售货员身穿蓝色衣服,梳着两条辫子,卖东西结账不用电脑,没有小票,都是八十年代的结算方式,用口算、心算,使人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以前那个年代了。走进小吃街,一股五谷饭香味沁人心脾,有油炸菜合、豆腐脑、馄饨、旬邑饸饹、煎饼、肉夹馍、冰峰汽水、炸串、热乎乎的包子、还有酥脆的油馓子,塞进嘴里“咔嚓”咬一口直掉渣,满嘴唇齿留香……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满足你的味蕾。这里处处都有一种古老的气息,虽然转了好几个小时了,还是有些依依不舍,来到这里心里会多一份宁静和惬意感,我爱古城西安,这里有最丰富的回忆,最纯真的童年,及最深厚的感情。愿我们都能找到最美的曾经,拥有最快乐的岁月,愿古城明天更美好!冲破围城贯空间,古调独弹题匾名。剧场建筑名世纪,营造侵入文化景。再现活力商业街,新旧交融色异形。场域再次获新生,古城充满新魂灵。秦腔古声眼前映,深刻印记始回荧。查看原图 53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