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下午,《财神信俗文化研究文集》首发式暨非遗传承座谈会在杭州北高峰灵顺寺举行。本次活动由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遗中心)指导,杭州市北高峰灵顺寺主办。来自杭州市文化馆、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大学等的17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财神信俗文化研究文集》一书从2023年开始筹备,历时一年半时间,汇集了17位学者专家的智慧与心血,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约25万字。
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杨建新为本书写了《前言》。他说,如同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和厚重一样,中国的财神信俗文化是那样的丰厚、多元而又深入人心,究其本质,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富裕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本书汇集的十多篇专家学者的文章,对财神信俗的起源、流变尤其是当下的境况作了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于民俗事象的非遗保护,还是对于财神信俗的健康传承,都是有所裨益的。
与会专家围绕《财神信俗文化研究文集》的出版、灵顺寺财神信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灵顺寺负责人、杭州佛学院副院长慧仁法师首先发表了致辞。他说,北高峰灵顺寺的特殊性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它首先是一个寺院,同时它又有渊源流长的财神信仰。今天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与我们共同探讨财神信俗文化,非常感谢大家。如何把佛教的理念与财神信俗文化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今后要更多思考的问题,请各位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浙江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巡视员、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连晓鸣认为,财神文化是我国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民俗文化遗产。财神文化最早出现在南宋。元明时期,杭州南高峰烟霞洞下出现了布袋和尚等财神文化。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发展迅速,走在全国前列。但我们的财神信俗现在还只是市级非遗,没有达到省级非遗,这是我们社会科学界、文化工作者、非遗工作者和民俗工作者都要非常认真审视的问题。我们今天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要研究传统文化如何为现代化服务,要把财神信俗文化打造成一个符合浙商和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
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浙江省文联民俗专家蒋水荣说,我觉得中国传统的财神信俗的精髓是“以德聚财,以财济世。”就是说财是怎么来的,有了财怎么去用。我们提倡以德聚财,但是如何聚财,如何用到正当的途径上,这是当代社会更加看重的。现在有关“为富不仁”报道的也较多,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要考虑的是在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财神信俗的研究要结合现实社会,要接地气,这样才更有意义。
文史学者、文化智库专家、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鲍志成说,财神信俗是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作为社会普遍现象,它具有群体性、现象级、自发性,需要我们管理和引导,要特别注意防止极端化事故的发生,比如景区的安全问题、索道的运营安全问题等。
他认为,现在出现了求富热潮,这是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对财富的认知出了问题。我们以前是倡导勤俭致富、勤劳致富,现在追求的是投机取巧,求神拜佛,渴望一夜暴富,价值引导出了问题。我们要引导科学的健康的符合现代文明的财富观。浙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不仅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要共同富裕。
他还提出,西湖作为世界遗产,“双峰插云”已经名存实亡了。可以重建南北高峰塔,以此契机,来推动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一揽子的解决。
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张家成老师认为,和的理念是财神信俗的核心理念,北高峰灵顺寺财神信俗和的理念表现得非常突出,灵顺寺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灵顺寺财神信俗综合了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
还有一个“信”的理念。“信”跟经济有关,经济最讲究信用。杭州当年有个寺庙里有一笔钱,你随时可以取,不过你要承诺赚钱后要加倍偿还。但事实上很失望,很多人没有做到。我们今天讲信用经济,就是规则经济,这很重要。我们今天做财神信俗申遗这个项目,要把这个项目做好,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技术研究,对灵顺寺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献作扎实深入的研究,做一些理论分析,财神信俗的推广工作才能做得比较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申遗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
他认为,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财神,欧洲也有财神信仰。他提议,我们可以联系其他的灵顺庙甚至海外的灵顺庙,搞一个灵顺庙联盟。
原杭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省非遗专家林敏说,杨厅在《前言》中指出,灵顺寺作为天下第一财神庙,承载着千载"生财有道"的文化基因。财神文化中"崇德尚贤"的济世情怀与当代社会构建诚信经济、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度契合。这部文集系统梳理了财神信仰的历史脉络,挖掘出"以诚立本、以德聚财"的精神内核,既是对传统信俗的学术梳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
他认为财神信俗申报非遗名录,不仅是对千年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更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契机。希望这部文集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更多人领悟财神信仰"崇德尚贤"的本质,让传统文化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我们共同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馆员钟梦迪说,她学的专业是民俗学。她发现,都市生活正在成为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都市民俗学应运而生。灵顺寺的财神民俗文化也成为都市中的重要实践活动。研究灵顺寺财神文化,可以很好地诠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的关系,也可以很好地剖析都市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财神信俗在杭州有很深厚的土壤和群众基础,都市生活常使人们缺少归属感,来灵顺寺寻求财神庇护,诉说内心的苦闷,寻求内心的安定,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我们要寻求的深层次的内在逻辑。
杭州市文化馆馆员王莹欣认为,财神信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跟当代年轻人的潮流生活是紧密相结合的。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现在各大寺庙常常人满为患,寺庙的各种文创产品卖得很火,年轻人都喜欢戴。这体现了年轻人精神上的一种需要,可能工作过于苦闷,心还向着远方。同时也说明,寺庙文创产品越来越适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二是素食餐馆十分火爆,这里的菜品花色非常吸引人年轻人,不仅有中式的,也有中西结合的。食客不仅是为了菜品,里面还包含着信仰,吸引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和不同财富水平的人。三是寺庙游越来越火了,财神庙也有很多人打卡。年轻人到财神庙求财的需求很旺盛,他们不仅是求财,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寄托,认真拜佛,随缘结果。
杭州市文化馆民间艺术保护中心主任唐全明认为,财神信俗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已融入百姓的生活。它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千百年来,不同地区的财神信仰多少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也正说明了在不同地区和行业里财神信俗文化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当今的数字化时代,又赋予了财神信俗文化新的生命力。在人们今后的生活中,它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所以,灵顺寺财神信俗文化要传承和发展,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首先就要把传承人群体系建立起来,并且要备案。这本文集的出版很重要,填补了财神信俗研究上的一个空白,对我们从市级非遗上升到省级非遗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中国晨报、浙融媒中心总裁吕帅说,财神信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忠、孝、信、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在财富观上的体现,它作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富饶和精神安宁的双重期许,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它与年轻人的祈福、祈富、祈平安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新媒体的崛起,为财神信俗的传播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财神信俗得以快速、生动、全面地呈现在年轻人面前,增强了其吸引力与感染力。
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我们一直在思考,新媒体如何赋能灵顺寺财神信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仅是通过文字、视频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人的体系,如建立联盟的形式。我们的平台在不断融合,打造全媒体。现在我们不仅有搜狐,还有报纸、刊物等全国性的媒体矩阵以及小红书、微博、今日头条、B站等。最近我们开辟了《潮财神文化大家谈》的栏目,邀请有关专家来做访谈,将文字与视频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潮财神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我们正在探索用更多的形式,去展现年轻人的财富观,把内容与形式都打造得更完美。同时,我们也非常愿意把我们的所有平台提供出来,以多维度的形式、多元化的形式,为财神信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非遗文化的推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讲师曹一青老师说,我比较注重的是如何把灵顺寺财神信俗文化融入到浙江文化的板块。去年一年,我参与到了浙大管理学院的课题研究,他们也在研究浙江的密码,浙商为什么这么富裕,这么有钱,密码在哪里。
浙江的商人为什么信誉这么好,里面就包含了财神信俗的一些理念。浙商不仅是现在,早在18世纪的时候就很讲信用,浙江为什么会成为全国共同富裕的示范点,就在于它的基因信仰,虚拟的财神精神融入到了浙江企业家心里,胡雪岩、马云、宗庆后、鲁冠球、徐传化等,这些著名的浙商,都是讲信用讲诚信的代表,他们敢为人先,勇做弄潮儿。未来,我们北高峰财神信俗论坛讨论下去的话,是否可以融入浙商的内涵,把财神信俗的基因与浙商精神结合起来讨论。
HomeChina欧洲中国故乡发展基金创始人、德国法兰克福中桥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沈晓武结合他在德国、欧洲20多年学习的经历,谈了财神信俗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国际化的传播。他说,财神信俗,表面上看是拜财神,实际上体现的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德国的小镇上,春节的时候会举行盛大的狂欢节,体现中国人和中国各朝代的人文元素。如果我们的财神信俗能以一只灵顺猫,或者灵顺小屋的形式,出现在这个小镇的街头该多好。欧洲的小镇,需要中国元素,需要西渐的东风。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和责任,把以非遗为核心的东方元素传播出去,让我们的孩子,让在海外出生的侨民,能够真正感受到来自东方一只猫的美好寓意。他希望今后能有机会邀请非遗组委会来到莱茵河畔,宣传非遗文化,宣传财神信俗文化。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馆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成员、浙江省文旅厅优秀专家许林田说,2025年恰好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发布20周年。上述文集恰好在今年出版,也是很好的纪念。
在人们的心目中,财神是贫贱与富贵的主宰,也是中国民间供奉的招财进宝之神,反映了民众内心的诉求与愿望。所以,2008年,“财神信俗”被杭州市政府列入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灵顺寺的财神信俗文化内涵极为丰厚,我们要大力发展和传承。我曾经问一个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这个孩子居然说,他长大后要去捡垃圾。原来这个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里在宣传捡垃圾很赚钱。灵顺寺的财神信俗要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有了财富后,如何去用。只有大家共同富裕,财富才更加有意义。
另外,灵顺寺是天下第一财神庙,如何将财神信俗文化与文旅深度融合,开发有意义的文创产品,让民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推动财神信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大有文章可做。同时,灵顺寺的财神信俗文化如何在杭州市非遗馆得到更好的展示,也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文旅厅智库专家王其全认为,文集的出版发行对申遗项目的提升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家一起推动,可以促进非遗工作上一个台阶。在财神信俗文化教育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工作,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不能片面追求升官发财,趋利避害,我们追求的富裕,一是富钱袋,二是富脑袋,要正面引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要教育年轻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有致富发财的可能性,机会均等。
同时,我们要把财神信俗文化进行全面宣传推广和融入旅游,与工艺美术等合作研发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开发联名款,给非遗和财神信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物质载体。
灵顺寺财神信俗非遗项目保护部副主任王利华担任了本次座谈会的主持人。在听了专家们的发言后,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灵顺寺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财神庙”的千年古刹,是中华“和”文化的生动缩影。它以佛教文化为根,以财神信俗为脉,以民间习俗为魂,三者交融共生,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与魅力。
在灵顺寺,“和”文化无处不在——财神之“和”,以德聚财,以义生利;信仰之“和”,佛道交融,慈悲济世;习俗之“和”,祈福纳祥,礼乐相承;人文之“和”,忠孝传家,仁爱立心;人与自然之“和”,山寺共生,天人相谐。
灵顺寺不仅是信仰的殿堂,更是中华文化的活态传承载体。它弘扬忠孝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它促进社会和谐,赋能经济发展;它滋养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质。未来,我们将以“和”为纲,守护这份文化瑰宝,让灵顺寺的钟声与财神信俗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杭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潘小燕对专家们的发言做了总结与归纳,感谢各位专家献计献策。她说,灵顺寺财神信俗文化是连接古今的纽带,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的动力。杭州非遗发展也有15年了,最近两年,我们做了与新加坡的互动活动,在春节期间,带着非遗项目在新加坡待了十天,做了四大板块活动,有十万人次参与,国内很多媒体做了报道。财神信俗文化是世界通用的文化,非常高兴我们能把杭州非遗推向海外,我们的非遗出海活动也入选了全国优秀案例。
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杨建新最后作了总结性发言。他首先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对灵顺寺、出版的组织者、各位专家等表示感谢。
杨厅认为,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财神信俗的历史演变,以及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二是分析了财神信俗在当下的活动方式,对大众的广泛影响;三是提出了财神信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四是总结和提出了非遗项目目前保护传承的现状,以及对今后保护传承的建议;五是寻灵顺寺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六是提出了与财神信俗相关的非遗项目的跨国发展问题。
杨厅说,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事项。在中国的非遗项目里,很少有财神信俗这样如此深入人心、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项目。财神信俗的地域性非常广泛,它的普遍性、社会性、与老百姓的关联度,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财神信俗从表象上看表达的是老百姓求财的愿望,但它的本质属性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该文集的研究成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别是同类项目的保护传承,以及当前环境下,如何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内容,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
杨厅最后指出,求财之心人皆有之,劳动致富、创造致富、奋斗致富,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达到天下大治,这是最重要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是不得人心的。人的幸福指数更多取决于价值观,而不是金钱。也许我钱不如你多,但是我比你开心,比你幸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有些企业家会说,我穷得只剩下钱了。没有钱的时候追求钱,有了钱之后又有不少精神上的烦恼。所以,比钱更重要的是快乐,是利他,这是金钱买不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