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坚持党建领路强基、人才扩路赋能、协作铺路兴业、村企富路增收,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群众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绘就一幅班子强、产业旺、群众富、乡村美的振兴蓝图。
组织领路强堡垒。聚思路、谋规划。中台村党支部通过一线调研规划、一体统筹协调,编制了“一轴两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集合镇村企三支队伍,在主导谋划、逐项落实、服务运营三方面凝心聚力,打造中台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严制度、活方法。紧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线,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创新志愿服务方式,使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更加凸显,班子引领发展能力更加强劲。育雏雁、强队伍。调整2名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两委"成员担任副职和支部委员,“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5岁,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名,班子结构更加优化,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障。
人才引路强动能。“聚才暖巢”定方向。中台村党支部始终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建立“范培勇高山茶研制工作室”,以点带面建设人才梯队,带头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抓牢技术引导、专利研发、品牌构建三大“硬举措”,找准了产业发展大方向。“引才拓巢”搭平台。扎实落实“归雁计划”,先后引进技术人才、种茶专家等各类人才8名,聘请专技人员到村担任乡村振兴发展顾问,将中台村茶园打造成为人才应用实践基地。“育才固巢”添动能。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传帮带”效应,在“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的生产线上强化示范引领和技术帮带,带动农户走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发展之路,以人才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协作铺路强产业。支部联盟聚合力。中台村党支部借助“四方双结对”机制和平台,立足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与高淳区和平村党支部结对联盟,聚合南京各方人、财、物资源,在中台搞规划、从南京调苗子,先后引进龙井43#、中白1#、金萱等优质品种,建成5个茶叶种植园区2390亩,聚力打造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强弱联结挖潜力。采取“1+24”飞地建园模式和以强带弱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性地联合24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资金(630万元)入股杏坪镇中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启“抱团发展”新模式,实施“南茶北移”大工程,连续4年为24个深度贫困村分红42万元,有效破解了“有钱无地”和“有地无钱”的发展瓶颈。锻造品牌硬实力。以“终南皓月”为商标,打造了柞水云雾、柞水银针、柞水白茶三款系列产品,已产干茶1080斤,使“荒山”变“金山”,强“一产”促“三产”。为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条,着手推进了柞水县茶树良种繁育中心建设,为万亩生态茶园的规划奠基铺路。
村企富路强收益。支部统全局,实行村企联营。探索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作模式,签订三方协议,通过村集体经济出资产、做协调,引进企业出资金、做管理,由群众出劳力、置土地,打造云蒙山“茶园+民宿”特色文旅产业,推动村集体、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支委抓小组,实施项目联建。支委牵头成立包抓小组,把党小组建在重点项目上,吸纳本土企业参与村级产业发展。盘活175亩闲置宅基地和2390亩零散土地,统一整合租赁建厂房,腾出连片发展地域建民宿,打造可观可住可采的云蒙山特色文旅产业。党员带农户,实现收益联享。发挥党员联农结对作用,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户意向,逐户确定党员联系包抓,引导5个组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到产业园区,农户土地流转增值0.15万元,鼓励村民到园区务工,既领租金又赚薪金,600余人实现劳务增收1万元,全村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多元化致富之路。
供稿:柞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