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陕西之音>城事资讯

铜川: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铜川记忆 | 照金村:“红色村庄”的红火日子

2024-11-27 16:23:38 铜川日报 1315℃

照金村:“红色村庄”的红火日子

本报记者 李由

山河换新装 通讯员 唐朝谋摄

照金村金银花开摘“金银” 本报记者 张创摄

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添滋味 本报记者 谢艳素摄

金秋时节,行走在耀州区照金镇照金村,万木葱茏,宽敞笔直的硬化道路直通红墙白瓦的小楼,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幼儿园、学校、卫生院、体育馆应有尽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过得有滋味。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照金村及周围依然是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熙熙攘攘的人群与这里的红色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充满乡村气息的繁华景象,好不热闹。

“这几年,家里和村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住房改善了,环境改善了,商业街也红火起来了,啥东西都有,与城市没啥两样,日子越过越好!”提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村里的老人们脸上乐开了花。

过去,照金村村民身处山大沟深的陕甘子午岭里,靠着山林和坡田、住着石板房、一家守着一盏小灯泡艰难度日。那时,幸福生活对他们来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村考察时,希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团结一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这些年来,照金村的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与殷切期望,依托红色资源,按照“红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将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打造“红色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传承+红色产业发展+红色社区治理”四位一体的“1+3”红色党建品牌,大力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改造、特色产业发展,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新画卷”。如今再看这里,老区村庄变景区,百姓生产生活变了样:村民们上着班、拿着分红、住着楼房、在旅游景区开着店创着业,随着照金红色小镇的日渐繁荣,大家过上了真正的城市生活。

“作为‘红色村庄’,就要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老区精神化作干事创业的原动力,坚持发挥党建‘红色领航’作用,为助推乡村振兴注入充足的动力。”照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万营说。

照金村共有428户1612人,主导产业以旅游三产服务业和传统种植产业为主。对村庄来说,产业是振兴的基础,但产业的形态不止有一种。这几年,村庄变化更快了,挖掘传统种植业潜力,整理红色文化,改造升级产业基地。村里不仅建了社区工厂、设施大棚、冷藏库、村级光伏电站,还引进了资金、企业、人才,帮助村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为农民带来新的产业和收入。梁万营说:“去年以来,村上实施新苑ABC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此外,大家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后,每天会有专门的垃圾车前来清运并集中处理,并且在每周二、周四组织村民进行卫生治理,现在村里看不到一点白色垃圾,环境也非常整洁,大家都很高兴。今年,村上改造升级设施大棚,发展‘移动果园’水果种植模式,预计到明年年初可以实现果树挂果。”

在圣源小区,社区工厂机器声不绝于耳,工人正在忙着裁剪、制衣,梁万营告诉记者,工厂的管理非常人性化,工厂根据务工人员各自的家庭情况为其分别制定了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工厂的所有衣服都是订单生产,销路不愁。“工厂去年订单金额630多万元,今年目前订单金额有300多万元,这里实行计件工资,干得越多挣得越多,工厂人均工资3000元左右。村民变工人、邻居变工友,生活变了、身份变了,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始终没变,照顾家庭与就业增收‘两不误’,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能致富的目标。”

“一切工作的初衷,说到底还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梁万营说,2023年,照金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7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4.07万元。2015年以来,照金村先后被授予全省第三批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

过去有红色故事,今朝有美丽新颜。随着产业的发展,照金村也在逐渐变美,楼房林立,道路宽阔,青山绿水间,蓝天白云下,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梁万营觉得,村民留下来,或许比外出打工更好。

本文内容转载自:铜川日报,原标题《铜川: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铜川记忆 | 照金村:“红色村庄”的红火日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闻推荐

特别关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