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讯员 梁西平
近年来,王益区秉持“千万工程”经验,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追求目标,专注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治理,巧妙布局,协调推进“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及市级重点村的建设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立足地域特色,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王益区采取“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胆探索实践,新建了超过6000亩的高标准果业示范园,引进了20余种优质新品种水果,打造了2个千亩现代果园示范区和13个百亩连片果业示范园。此外,还创建了17个市级优质水果标准化示范园。为了进一步提升果业的贮藏与运输能力,王益区建成了4座大型冷库,总贮藏能力高达1.4万吨,并成功创建了2个社会化服务组织。
坚持示范引导,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鼓励返乡退役军人阎东东改造自家庭院,创办农家乐。在他的带动和引领下,周边群众也积极开办了6家农家乐。王益区还创建了十里窑场民宿院老兵驿站、野火集露营等7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庭院经济”模式,打造了59处小花园和79处小菜园,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新途径。
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一场旨在美化乡村、提升人居环境的整治行动有序进行。这些忠诚的“领头羊”们带领村民们对公共区域的水渠、涝池以及主要道路进行了清理,使得公路主干道和村组相连的道路恢复了洁净与畅通。遵循着净化、美化、绿化的整治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截至目前,共清理沟渠超过8000米,清除垃圾高达29余吨,整顿了90余处乱堆乱放的问题点。为了确保成果的持续性,定期的人居环境检查成了常态化工作。构建了一套严密的工作机制,包括月度调度、半年观摩以及全年总结,以此对各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评分与排名,激励村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竞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整治效果,每季度都会开展一次人居环境评比,通过下发7期通报的形式,推动整个整治工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乡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营造了一个更加干净、整洁、美丽的生活环境,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注重因地制宜,乡村建设显成效。在乡村建设中,以示范巷道的打造为节点,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整合现有资源,精心打造了四条高标准的示范巷道。
同时,稳步推进户厕进院入室的工作,累计完成了119座户厕的改造,新建了5座公厕,真正让村民生活环境更整洁、村庄更宜居、生活更美好。此外,还打造了59处小花园和79处小菜园,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新鲜的蔬菜。
为了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铺设了720米的污水管网,安装了1540米的栅栏,还在农户门前的花坛周围安装了350米的围栏,确保了村民们的生活安全和环境美观。同时,修缮了72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实施了630平方米的公共绿化,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环境,也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展现了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
加强乡村治理,宜居乡村促和谐。通过整合综治、司法、民政等资源,建立了一个以中心管理为核心,多渠道运转,多功能发挥的体系。收集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化解潜在的矛盾纠纷,确保问题不出村、大事不升级。同时,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并重”的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推广积分超市制度,鼓励群众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家庭典型,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开展了多项政策宣讲和移风易俗活动,引导群众学习身边的典型,引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推动了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构建,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