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台区广阳镇:花椒盈野采摘忙 智烘巧绘丰收章
本报记者 谢艳素
农谚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如今,正值花椒盛产之际,那些布满棘刺的花椒树上,挂满了一簇簇红艳艳、颗粒饱满的花椒果实。微风轻拂,椒香四溢,迎面而来,成为印台区广阳镇一处美不胜收的秋日风景。
花椒树偏爱沐浴阳光、地势适中且排水良好的南坡或东南坡山地环境,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即便在荒凉的山丘、斜坡或是田间角落也能茁壮成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广阳镇的花椒种植业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年产量高达150万斤湿椒。这些花椒主要分布在广阳、三合、四联等村庄,以“大红袍”和“狮子头”两个品种为主,其椒果色泽鲜艳油润,香味浓郁,颗粒饱满肥大,品质如一而受到市场的喜爱。
走进位于广阳村十组山坡的花椒园,村民任文虎一家和那些被雇用来采摘花椒的村民们,每个人都身着长衣长袖,头戴帽子,面部被口罩遮挡,双手戴着手套,全身上下“全副武装”。他们手不停歇地将一串串花椒摘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身旁悬空的筐里,一派忙碌的景象。
“今年家里14亩花椒产量不错,每亩产约600斤。为了赶在月底摘完,每天采摘投入人力10人以上,人均采摘50余斤,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任文虎满脸希望地说。 当花椒的采摘季节到来时,曾经让村民们头疼不已的问题便是如何大规模晾晒这些花椒。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花椒产业链的日益完善,烘干机的广泛应用为广阳镇的椒农们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使得晒制花椒这一难题得以有效解决。
家住四联村一组的花椒种植专家郑连连,多年来一直专注于花椒的种植工作。对于烘干机的出色性能,他赞不绝口。他分享道:“每当花椒采摘完毕,我便将其放入烤椒桶中。经过两小时的冷风烘干,再暂停两小时,然后将花椒晾凉并缓慢加热。大约18个小时后,花椒便彻底干燥了。令人惊喜的是,每桶湿花椒,重达200至300斤,经过烘干后可产出约60至80斤的干椒。烘干机确保了花椒能随时得到烘干处理,保持良好颜色的同时,也保障了花椒的品质。”
产业焕新篇,山川展新颜。展望未来,广阳镇将坚守花椒产业的领航舵,不断夯实其发展基石。通过深化花椒技术培训、普及先进技术、完善农资服务等举措,提升花椒的品质与含金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降本。聚焦培育“小而精”的花椒特色产业,深度挖掘农产品内在价值,拓展产业链纵深,开辟市场销售新径,致力于打造花椒产业精品,激发群众致富增收之志,全力推进花椒产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型,为乡村振兴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