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村:“千万工程”绘新景 和美乡村入画来
本报记者 郭雷
雷声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地联动温室大棚一角
向美而行绘画卷,和美乡村展新颜。近年来,宜君县五里镇雷声村全力以赴育产业、靓颜值,增气质,奋力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乐章,一幅产业旺、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兴产业强支撑 群众日子“甜”起来
“多汁细腻、香甜如蜜的哈密瓜,品尝一口就会令人难以忘怀。我们的瓜只用农家肥,是地道绿色食品。”走进宜君县五里镇雷声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地,绵延数百米的钢架大棚此起彼伏,村民正在大棚里忙着打理“致富瓜”。
雷声村位于宜君县东部,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为找准发展定位,2021年村“两委”开会研究、走镇串村学习借鉴产业发展经验,最终把目光集中在榆五川光伏互补项目上,利用光伏板之间空闲土地,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瓜果和蔬菜产业,通过“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雷声村形成了“政府扶持、支部引领、基地带动、党员包联、农户参与、科技服务、科学管理、多元销售”的现代经营模式。
“温室大棚一年都不闲,第一茬种植菠菜、香菜,第二茬种植晓蜜25号哈密瓜,第三茬种植芹菜。基地还引进有反季节龙成2号软枣猕猴桃24棚。我们的哈密瓜的糖度可以达到17度,品质较高,正是依托咱们宜君的优质水源,地理环境和光照度等自然优势。”宜君县水务局驻雷声村第一书记吕靖一脸自豪地为记者介绍起基地的特色。
强集体抓提升 解锁共富“新”路径
近年来,雷声村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富民强村”目标,按照“三变”改革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政府扶持、支部引领、基地带动、党员包联、农户参与、科技服务、科学管理和多元销售的现代化经营模式。目前基地吸纳农村劳动力50人,务工人员达400人次。
雷声村党支部书记田磊说:“去年我们在全县首创种植了哈密瓜,香甜可口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今年我们又新增了红宝石西瓜、绿宝甜瓜两个品种,受到顾客喜爱。雷声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从去年的55万元,预计增长到今年的100万元以上,到今年年底果蔬产业园规模将扩大到600亩,拥有205多座温室大棚和1个联动大棚,瓜果蔬菜品种会更加丰富。”
根据“党建引领促振兴,农光互补促增收”的目标,雷声村将持续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扩大百亩高效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同时,聚焦搭乘网络科技“快车”,坚持以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地智能化升级,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推进“雷声强、雷声美、雷声富”的进程,全面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美环境抓治理 乡村底色“靓”起来
走进雷声村,沿途的马路宽阔平坦,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彩色墙绘引人注目……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一个充满魅力的村庄呈现在眼前,整个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2023年的那场暴雨灾害,却给雷声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部分挡墙和道路受到了严重损毁,存在安全隐患。面对这样的困境,驻村书记吕靖积极向帮扶单位宜君县水务局申请了2024年的河库移民项目,他深知要让这个村子真正振兴,就必须从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开始。
在驻村书记吕靖的坚持和努力下,这个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实施。四组的道路得到了维修,破损的挡墙也被重新建设起来。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还新建了门口花园和公共厕所,并安装了护栏。和美乡村,“美”是题中应有之义。雷声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内在品质,努力打造有文化底蕴、乡村特色、人文风貌的和美乡村。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让雷声村的村容村貌再上新台阶。
雷声村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进,一幅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